戲說“三觀”
小
中
大
“三觀”是什么?通常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三觀”的重點是一個“觀”字,觀者,看待也。因此“三觀”就是人們對事物價值、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與觀點。
“觀”的主體是人,因此凡是“觀”就難免會帶有個人的主觀取向和感情色彩,難免自以為是,產生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幻覺。
世間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因此社會上的“三觀”必然呈現出千姿百態,如果能以包容的心態來觀,就會發現這世界還真是牛人遍地、奇芭橫行,吸引你的眼球、震撼你的心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世界儼然成了現實社會的縮影,虛擬的江湖。網絡上的各種意見及行為,就是當今社會各種“觀”淋漓盡致的表達。一段時間以來,“毀三觀”、“碎節操”、“無底線”居然成了網絡上的流行語,更是讓人感嘆“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傳統意義上的“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節操”(節氣操守)、“底線”(道德底線)不斷被沖擊、被突破,“沒有最…,只有更…”竟然成了一種搏眼球、拼出位、求關注的行為邏輯,因為人們相信這是個“眼球經濟時代”,只要能吸引眼球,可以不擇手段。那些以往約定俗成、口耳相傳,寫在典籍中、印在課本上,對事對物、為人處事的基本觀念和行為準則成了不斷被調侃、被挑戰、被嘲笑的對象。真不知該為人們自由意志的空前綻放喝彩,還是該為本就十分脆弱無力的傳統文化和道德悲哀。也許這是中國社會在經歷長時間的集體無意識年代后,“沉默的大多數”的個體意識終于蘇醒過來,并在極短的時間內進入個性張揚的年代,人們為表達而表達,為張揚而張揚,當大家都見慣不怪以后,時間會讓一切淡下來。
一個“毀”、一個“碎”,傳神地表現了咱們中國人對破舊立新的喜愛。革命的邏輯是不破不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就要打破壇壇罐罐!于是霸王項羽可以肆無忌憚地把巍峨傳奇的阿房宮付之一炬。五千年中華史,有多少美輪美奐的宮殿城池、亭臺樓榭都被毀了、破了、碎了。多少文明古跡和世間繁華因此消失無蹤,成為歷史的傳說,而后世的人們只有通過考古發掘的碎片去想象和拼湊。
老外把中國叫做China,China本意為瓷器,因為中國的瓷器曾讓茹毛飲血的老外視為珍寶,并為之癡迷。也許一個以瓷器聞名的國家,一切東西也像瓷器一樣易碎、易毀。China這個詞的發音也絕:“拆哪”!真是意味深長啊!從古到今,中華大地上都在不停地“拆哪”!我們今天的城市管理者也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傳統:沒有戰火焚城,咱們就自己動手,拆東城建西城。于是,我們的城市就陷入拆了建、建好拆、拆了再建的循環,因為那是有傳統的,只是苦了生活在其間的草民百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鋼筋水泥筑就的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人們的各種欲望也被空前激發,如決堤的洪水般蔓延,人們不受約束的貪婪和自私的唯物主義充斥在這個世界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無數人相信,做人呢,最要緊是有錢。強大的無所不在的媒體也一直在向人們傳遞這樣的信息:有錢才能像“土豪”那樣過上讓人羨慕的“高大上”的生活。
現在給人的感覺,仿佛任何東西都能定個價,用錢來衡量,用錢來交換,錢似乎就是一切的標準。
而衡量事物價值大小高低的標準就是所謂的“價值觀”。
簡單說,“價值觀”就是每樣東西都可以有一個價格,比如美國人認為本·拉登的項上人頭值5000萬美金,被愛瘋手機迷住的少年認為一部愛瘋手機值自己的一粒腎!一樣東西一個價,至于這個價格值不值,高了還是低了,則會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沒有絕對的。就像古話說的“中河失船,一壺千金。”當船在河流中央即將沉沒時,一個可以救命的大葫蘆抵得上千兩的黃金。因為跟命相比,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只要能活命,傾盡家財都行。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世間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比如,君子堅持“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自由的仁人志士更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身心的自由比生命和愛情都可貴,為此可以拋頭顱、灑熱血,如果非要在“自由”的項下標一個價格,只有二個字:無價。
如果認真分析反省一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你會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行為的后面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操縱,那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選擇和認定的價值觀——我們判斷事物的是非標準、好壞標準、貴賤標準、取舍原則。馬年春節,央視關于家風的民調,讓人們能夠暫時把錢的問題放在一邊,共同回味和思考那已經快被人們遺忘的家風問題。家風是什么?我們有家風嗎?家風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么,對我們有著什么樣的影響,家風需不需要、值不值得繼承和發揚。而所謂家風(家門風范),實質就是一個家族基本價值觀的體現。就像一個企業的文化反映這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一樣。
誰都想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誰都想擁有名貴的東西,凸顯自己比別的小伙伴更成功、更有價值。馬年春節收到的幾乎都是馬上有錢、馬上發財的祝福短信,這是大眾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夢想,也集中反映出這個時代人民群眾充滿焦慮、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夢想是現在最有熱度的一個詞。無論是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家國情懷和時代夢想,還是老百姓貼近現實的發財夢,都是大家關注和談論的話題。當然,我們英茂企業也有屬于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做一家受人尊敬的民營企業,并努力成為一家英聲茂實、基業常青的百年企業。
夢想換個說法,也可以稱之為理想,理想者,“理性的夢想也”。
請問,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生存,生存得比別人好,比別人有品質,比別人有尊嚴,最好像土豪那樣生活。”這恐怕是當今社會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
可是,難道這就是人生的全部?
對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你怎么看?這就涉及到“人生觀”的問題了。
“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可有來生?人生到底有木有意義?這些問題,元芳你怎么看?”
這些問題,可以說是人生觀的終極問題,也是古今天字第一號的謎題,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難解。古往今來不知已經難倒了多少英雄好漢!而且最要命的是,不管你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土豪,是不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不管你會不會、愿不愿意,每個人都得自己作答。
我們究竟“生從何來?”,你也許會說,那還用問,每個人不都是媽媽生的么!那第一個媽媽是如何來的?是夏娃嗎?是女媧嗎?是上帝造的?還是猴子變來的?
雖然學過生物學,讀過進化論和基因工程,我至今還是搞不清楚這深奧的問題,但是偏偏還感興趣。在工作之余,閑暇之時,仍會情不自禁地去想一想。雖然西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意思是這樣的問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探究的,但是,管祂笑不笑,我還是忍不住要思考!因為這是我的自由、我的權利。
其次,“死向何去?可有來生?”。大家都默認有生就有死,是人都要死。偉大的萬壽無疆的毛主席會死,超凡入圣的釋迦牟尼佛會死,我等凡夫草民更是沒有不死的道理。但是傳說彭祖活了880歲,是真的嗎?可惜大家都沒見過。
關于死,有許多有趣的說法:
唯物主義者說:人死如燈滅!(于是乎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
貪污腐敗的共產黨員說:我死后沒臉去見馬克思!(馬克思您在哪里?)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他聞的到底是什么道,能讓人放心赴死?)
毛主席說: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我只聽說死人都比活人重,要不怎么都說死沉死沉的,輕于鴻毛豈不是成了天外飛仙?)
古代的君子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莫非君子都不怕死?)
狡猾的人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我愛聽!)
革命者/土匪砍頭前說: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條好漢!(天知道!)
人在痛苦難當時說:真是生不如死!(難道死了就沒痛苦了?據說還有可怕的地獄啊!)
人在倒霉時常說:真是活見鬼!(你見過鬼嗎?)
道家說:人可以長生不死,羽化登仙!(八仙的傳說,可有誰見過?)
佛家說:肉身無常,法身不死!(法身又是哪樣東東?)
佛有個名號叫“善逝” ,就是很會死。(難道其他人連死都不會?)
老百姓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別無選擇啊!)
這許多說法,你信誰的?由于死亡的不可逆性和無法體驗性,對于人死后世界的不可知往往讓人感到手足無措、充滿恐懼。不管一個人的死亡觀如何,它都將深刻影響這個人的三觀。
你怕不怕死?反正我真的很怕死,我乃貪生怕死之輩!
光陰似箭,短短的人生如白駒過隙,驀然回首,人們總是會感嘆“時間都去哪兒啦?”。雖然每個人的人生起跑線不一樣,所走的路徑也不一樣,也許有人成土豪、有人做強巴,但是大家的終點卻只有一個。
道家說我們都是“向死而生”,從產房到墓地,朝著死亡前行,從來沒有回頭路的。法律面前不一定人人平等,但在死亡面前倒是誰都沒有特權。
這是多么痛的領悟!讓人如此絕望且無助!
人生如斯,你還有什么事看不開的,還有什么樣的心結是化解不開的!活好當下,把握現在,往前看,憑著自己的良知走下去就好,在人生不間斷的行走過程中,或獨行,或結伴同游,欣賞沿途的風景,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體味自己的心境,也許人生一切的價值和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中。
至于有沒有來生,也許不是關鍵,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至于精神的寄托,宗教的信仰,那應該是每個人的私事,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理性看,不管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孔教,都有共同的宗旨和偉大的情懷;相信因果報應;勸人積德行善,做善男子、善女人;好人會有福報,好人可以上天堂,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宗教可以安撫人們不安的、寂寞的、可憐的心靈,前提是你愿意相信。宗教對信念的力量,或者叫心的力量深信不疑,既然是信仰,那么“信則靈”就可以成為一個基本原則,當然你完全可以選擇不信,因為那也是你的自由和權利。有句話說,如果你想去天堂,信與愛就是你的翅膀。你愿意相信嗎?
那世界呢?應該如何觀這多姿多彩、讓人愛又讓人恨的世界?宇宙中有外星人嗎?人類真是宇宙的靈長?有萬能的上帝嗎?
偉大的釋迦牟尼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比喻成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塵埃;他說宇宙中存在著無量的佛土,人類并不孤獨;他還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那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業輪回。”我們眼里的有形世界都會經歷成、駐、壞、空的過程,都是無常的;同時,他又告訴我們,有一個美妙無比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都在那里,只要你依法修行,你也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甚至常住在哪里。可問題是你感興趣嗎?你信嗎?你愿意按照他教的方法去修行,去驗證嗎?那可是要用你的人生去做一個結果未知的實驗。
釋迦牟尼把我們這個世界稱之為娑婆世界,所謂娑婆就是好壞參半的意思。這跟道家講的陰陽相伴是一樣一樣的。
有人說,當下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有道理,就看你是從哪個角度觀。因為娑婆世界的特點就是許多東西都具有“此人之肉,彼人之毒”的性質。
我們中國的“娑婆”情況尤為典型:半市場半計劃;半自由半壟斷;“國” “民”分階,城鄉二元;物質豐盛精神空虛;希望與絕望交織;快樂與痛苦平分… 。
我們在抱怨、批評、憤世嫉俗之后,還得收拾心情面對現實,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行,無可奈何的同時,經常被無力感籠罩,有木有?
So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不能回避,那就直面它,擁抱它 ,就算是嘗盡世間的酸甜苦辣,也要瀟灑走一回。況且,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生在這樣一個風云激蕩、日新月異的時代,遠的不說,就是與我們的父輩相比,我們也是幸運的,因此我們真的應該感恩我們的父母,感恩上蒼。
我相信,我若能增一分善,這娑婆世界就會少一分惡;我若能多一點柔和,這娑婆世界就會少一點戾氣;我若能多付出一點愛,這娑婆世界就會少一些恨。
個體要改變社會和世界很難,但每一個人微小的善行都可以成為讓這世界的天平向美好一面傾斜的力量。
雖然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都很渺小,但合起來卻可以成為推動世界變好的強大的正能量。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
(集團公司范昆供稿)